鹳雀楼导游词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时常会需要准备好导游词,导游词具有注重口语化、精简凝练、重点突出的特点。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鹳雀楼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省运城市鹳雀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古城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云栖楼”又称“鹳雀楼”。
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地理位置优势、风景秀丽,唐宋时期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诗因楼作,楼因诗名。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据传历史上的鹳雀楼后被元兵烧毁,成为国人一憾。2002年10月,在各界人士关心下,鹳雀楼得以复建落成。复建的鹳雀楼为目前国内惟一一座采用唐代彩画艺术的仿唐建筑,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
以鹳雀楼主体为中心的鹳雀楼景区分四个游览区:一是名楼游览区,包括门殿、鹳影湖、唐韵广场;二是黄河风情游览区,包括蒲州风情园、黄河风情园、柳园;三是山水游览区,包括苍山自然景观园、吉祥如意湖、鹳雀园;四是康乐游览区,包括蒲津康乐园、唐风马球场、日潭戏水园等人文自然景观。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楼原系北周(公元557-581)大将军宇文护(鲜卑族)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时有感而发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催人奋发向上,激励民族振兴的千古绝唱,早已脍炙人口。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如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又如畅当的《题鹳雀楼》:"迥临飞鸟上,河流入断山。天势围平野,高出尘世间"。
此诗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马戴、司马札、吴融等锋头极盛的诗人都留下了不少的佳句。但留传至今,妇孺皆知的诗冠,当属太原才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平易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因此,千百年来这首诗不仅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而且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真理。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不仅占河山之胜,而且据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名播遐迩。鹳雀楼立晋望秦,它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宏伟壮阔的山川景象,吸引了无数历代名流,登临作赋。拥山河之胜的蒲州名楼,几乎成了当时大诗人们赛诗的舞台。鹳雀楼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在此折返大海。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帝都在这里建都。这里的文明史源远流长,距鹳雀楼20公里的西侯度古人类文化遗址,展示了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开始用火,并且使用打制石器。传说华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黄帝,都在这一带留下了斧辟刀凿的历史痕迹。"华夏"一词的"夏"指的是历史大夏民族,它的繁荣正是以尧舜禹为象征的,活动的核心就在河东一带。而据《太炎文录》说,"华"指的是华山一带,就是黄河西岸这块地方。西为华,东为夏,鹳雀楼正好座落在华夏历史座标的中点上。这一巧合使鹳雀楼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想一想,鹳雀楼所演绎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不能不为之赞叹。诗因楼作,楼因诗名。滕王阁因王勃而出名,岳阳楼因范仲淹而不朽,黄鹤楼因崔灏、李白而名扬天下,鹳雀楼也因王之涣而名留千古。
鹳雀楼建成后,经唐历宋,到金章宗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楼还屹立如故,唐河中府录事李逵所书的"鹳雀楼"匾额尚存,元初(公元1222年)毁于战火,元王恽登鹳雀楼记云:"至元壬申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遂获登楼址,徒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伟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风烟之胜,不殊于往古。是当元初楼已就毁。"明初时,其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致使楼毁景失。人们干脆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西城楼也实在是"盛名难却,其实难符"。数百年来,鹳雀楼给无数游人空留下无限遗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加强,重修鹳雀楼的呼声日益强烈。1992年近百名专家、学者来永济考察时,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为此,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又重新修建了。
鹳雀楼是黄河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它的再度辉煌,标志着民族的又一次繁荣,祖国的再次腾飞。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复建后的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它最早建于北周时期,六檐三层,土木结构,高三十多米,之白楼,因为有许多的鹳雀鸟栖息于此,人们干脆叫它鹳雀楼。因为它是附近唯一的高层建筑物,又建立在高台之上,所以许多的唯人墨客,以及官员等等,常常登高望远。然而不幸的是金元大战时却毁于战火之中;又过了许多年,又遇到了一场大的地震,也就是传说中的“天塌蒲州”。又过了许多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鹳雀楼的又址,又处于河床之上了。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鹳雀楼,自然是复建之后的,同时也依然是建立在高台之上。它座南朝北,四檐三层,黑瓦朱楹,钢筋水泥结构,整座建筑物,高七十三点九米。还为他之门提写了一块匾额哪。
进入大厅,我们会发现这里非常的宽敞。那么你们知道这里的天花板有多高吗?那么我告诉你们,它足足有五层楼那么高,你想知道这些通天巨柱有那么粗吗?只要你尝试一下,就会发现,即使成人,也须要几个人才能围住,再看看这些“斗拱”吧,据说,无论是“斗”还”是“拱”,都是我国当今仿古建筑当中最大的。还有,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各种各样的图案或者色彩,一律都是仿唐的。
进入二楼,我们是不是会发现有点特别呢?也就是说,我们站在地板中央,一楼的景象竟然尽收眼底。据说,这就是“天井”的设计。
进入三楼,我们是否感觉依然有点特别呢?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本层只有窗户,而没有门。据说,本层谓之暗层。同本层一样的,整座建筑物还有两层;当然,与其相对应的另外三层,自然就是名层了。
现在我们已经登上了最高一层。走出门外,依着栏杆,当我们来到西南角,这里应该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唤所站立的地方,顺着它的视线,华山、中条山历历在目;自然的,我们看到黄河在此拐了一个弯,滚滚的向东流去。静静的,听一听,我们可以能够听到鹳雀鸟的鸣叫声,甚至能够听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及人类的脚步声。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小陈。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道鹳雀楼,是在孩提时代背诵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开始。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故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之畔,因有成群的鹳雀栖身于楼上而得名。鹳雀楼始建于北周(557-581),是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河外之地时所筑。《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城西河州渚上,周宇文护造。唐李翰有序:“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倒影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慨。唐世诸公多有题咏。”
按方志附图看,古代的鹳雀楼,建筑形制具有我国北方高层木构楼阁的风韵。它东靠蒲州古城,面向滚滚黄河,外观雄伟高大,气势磅礴。据方志附图和诗句描绘,此楼高约30米左右,从“傍窥秦寨、俯视舜城”描写中分析,当时建楼目的为军事需要,而楼成之后,竟成河中第一胜景,却也是宇文护所料未及的事情吧。
出了蒲津古渡遗址,来到马路上,等待那个出租车司机来接我,等了约半个小时,还没有看到车影。而冬日午后的风,却透着侵骨的寒意,从外而内地冰冻着我单薄的身体。太阳在西南方向的天幕上惨淡成一个白色的印象,没有一丝丝温暖的暗示。忽然间觉得自己,已经风干成一条鱼。
与其在这里挨冻,不如步行走着,这样也可以增加热量。一狠心,自己就向着鹳雀楼的方向走去。
马路倒是光洁,好象是新修不久,柏油还黑亮亮的。马路的两边没有房舍,是荒草与杂树的世界。前后一看,只有我一个人在马路上走着,连一辆车都看不到。那种末日的落寞情绪,在我心底又涌了上来,平白地在寒冷之外又添加了一种消极的情绪。
远处有一威武壮观的巨楼突兀于杂树与荒草之上,必是那历经战火,几经修复的鹳雀楼了。“落日朱栏带还林,朔风寒雁动愁吟。唐虞世藐山空绿,晋魏城荒水半侵。地廻那堪吹玉笛,台高谁复奏瑶琴。凭虚岂少词流赋,极目偏伤逐客心。”明代张循占的《鹳雀楼即事》,倒是有我此时心态的几分写照。
空中有大鸟飞翔,不知道是不是鹳鸟?
还好,有一个骑摩托车的好心人,见我一个人傻楞楞地步行,好心邀我上了他的摩托,一直把我送到了鹳雀楼前。
入了景区大门,前有一湖,为人工湖。平面呈鹳雀飞翔之型,故名鹳影湖。湖面正中由三孔石拱桥连接,桥面约五米宽,两边是汉白玉石雕栏杆。站在桥上,看前面有一广场,颇有特色。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和棋盘式布局的几何图案。图案采用中国传统的唐代图案,如:莲花纹、石榴纹、如意纹、蝴蝶纹等。而气势恢弘的鹳雀楼,就在广场的尽头处屹立着。
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路过我身边的工作人员,麻烦他帮我在鹳雀楼前留张照片,这么冷的天气,来一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天才知道,我以后还会不会再有来的机会。
鹳雀楼为三层四檐高台式建筑,连底座算,楼高七、八十米。整个建筑为明三层,暗九层。楼身底层重檐,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周围回廊,四出抱厦,抱厦歇山式;二层屋檐深远,坡度和缓,腰缠平座,周设钩栏;顶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四面各出歇山式抱厦,周围围以平座钩栏。
可能是楼内的面积太大,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围绕着主题在四周墙壁上或悬挂书画、或悬挂壁画、或塑有雕像、蜡像,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用蜡像塑有唐代杨贵妃入浴的场景,这,与鹳雀楼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啊!
站在楼梯上往下看,一层的那个一人高的瓷瓶显得很小,而楼梯的螺旋延伸而下,给人一种吸入感,竟有一种一跃而下的冲动。
由下而上,每一层的门窗都关闭着,惟有六层面南的大门开放。西南角,有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青铜塑像。
天气灰蒙蒙的,西南望去,黄河蜿蜒如带,平静而安详。“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春亦自伤!”莫名的伤感,使我无由地竟背诵起唐李益的诗句来。
许是因为黄河在这里的平静,所以,才给宇文护以危机感,因为敌人太有可能越过平缓的河面进行攻击。也正是因为这危机感,才有了这鹳雀楼的存在,才有这供后人瞻仰的名楼,也因了这名楼,才有了流传后世的不朽诗篇。这一切,只是源于一个镇守的危机感啊!危机感,古人因为有了危机感,所以有中国的万里长城,从秦到明,历代修建。
云烟渺去,雀燕于空中翱翔,于高楼远眺,风萧萧而冷冽。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颧,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可惜鹳雀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世纪初,中国人重建鹳鹊楼。有关方面报道,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鹳鹊楼复建工程破土动工,重新修建的鹳鹊楼为钢筋混凝土减力墙框架结构,设计高度为73。9米,总投资为5500万元,主体工程已完成封顶。现在,这座九层高楼在永济市黄河岸边落成。
鹳雀楼与同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的人文风景胜地的普救寺相隔不远,这两大著名人文景观成为当地的旅游支柱。
文档为doc格式